-
连云港口岸铁矿砂进口逆势增长的背后逻辑
在钢铁行业整体承压的大环境下,连云港口岸凭借高效服务与创新模式有力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一季度铁矿砂进口呈现显著逆势上扬格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 一、宏观市场环境驱动进口需求变化 年初以来,全球供应链调整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相互作用。作为钢铁生产的关键原料,铁矿石价格结束前期低迷进入上行通道。数据显示,普氏62%铁矿石价格指数较去年低位回升超30%,刺激了市场交易活动。这种价格反弹直接触发中国钢铁企业的库存策略转变——多家大型钢厂由降库存周期主动进入补库存周期。国家相关部门数据显示,重点钢厂原料库存周转天数回升,印证了战略储备需求提升。 二、产能扩张与基建预期双重支撑 春节后制造业复苏节奏加快,新开工工业项目数量稳步增加。多家钢铁企业在华东区域启动高炉复产计划,粗钢日均产量环比逐月递增。同时,国家推动重大交通工程、水利设施更新改造的政策导向,强化了市场对基建投资增速反弹的预期。这种宏观信心传导至产业链上游,促使钢厂通过增加进口锁定原料供应。尤其华东、华北地区钢企为满足区域建设需求,优先选择连云港作为重要原料输入通道。 三、特色业务模式构建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际矿业巨头战略节点,连云港持续推进的铁矿石保税混配业务模式取得关键突破。该业务通过精准配矿满足不同钢厂个性化需求,显著提升原料适用性与性价比,成为吸引国际供应商长期合作的核心优势。相关企业利用港口保税政策开展规模化混矿作业,实现多国矿源高效流转,既降低了钢厂综合采购成本,又提升了港口吞吐效率。该特色业务在保税物流园区年处理量稳定增长,服务半径覆盖长三角核心工业区。 四、口岸服务效能提升贸易便利度 为应对进口量激增,连云港检验检疫部门实施全年无间断通关机制,推行无纸化申报与智能审单系统。船舶靠泊至货物放行压缩至10小时内,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约40%。同步完善进口铁矿全过程质量监测,对放射性指标、环保项目实施100%智能初筛,确保高风险货物闭环处置。物流联动方面,海关铁路监管场所无缝衔接港区与欧亚陆桥通道,实现铁矿“水转铁”24小时内转运,形成国际航运与中西部物流的高效循环体系。 五、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区位优势释放 随着制造业区域化布局深化,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其东西双向开放门户效应日益凸显。港口持续完善40万吨级矿石码头深水航道,使船舶周转率提升15%。国际航线网络加密连接巴西、澳洲主产区,大幅降低吨矿海运成本。多式联运体系整合海运-河运-铁路资源,使铁矿分拨半径延伸至中原经济区,相较华北主要港口具有明显综合物流成本优势。 当前连云港口岸正加速构建矿产品交易中心与供应链金融平台,未来将进一步强化期货交割库功能,推动铁矿石贸易从传统物流节点向资源配置枢纽转型。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为钢铁产业稳定供应链提供支撑,也为全球大宗商品贸易模式升级提供了参考案例。
2025-08-29
-
连云港临港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路径探析
近年来,连云港市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将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持续提升工业余能资源利用效率。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连云港依托临港产业优势,在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体系构建完善 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江苏省相关实施方案的指导下,连云港市制定了配套政策措施,重点推进余热余压发电、煤矸石发电等资源综合利用模式。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统计监测机制,形成覆盖项目审批、建设、运营的全流程监管制度。 二、产业基础优势显著 连云港拥有200多公里海岸线资源,已形成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其中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为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工业余能资源。 三、重点领域成效突出 在钢铁行业,多家企业建成高炉煤气发电机组,年利用余气资源超2000万吉焦;化工企业通过沼气发电、蒸汽回收等项目,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玻璃制造企业则利用熔窑烟气余热建设发电设施,形成循环经济模式。 四、技术应用持续深化 随着回收技术成熟,连云港市余能资源利用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全市已建成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30兆瓦,预计到2025年将提升至839兆瓦。通过推广梯级利用技术,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五、现存问题与挑战 部分中小企业仍存在资源集约化利用不足的情况,余热余压等资源仅作简单处理。行业整体对资源综合利用的认识有待提升,相关标准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仍需完善。 六、未来发展重点方向 连云港市将重点发展高炉煤气、化工余热等发电项目,通过示范工程带动全行业升级。计划在2025年前,建成覆盖主要工业园区的余能资源利用体系,推动临港产业绿色转型。 七、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据测算,现有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超百万吨,为连云港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8-29
-
连云港市兑现科技创新券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连云港市通过科技创新券政策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近期完成对178家单位的资金兑现,发放总额达1015万元,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一举措是当地招商引资和科技扶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科技创新券政策精准覆盖重点领域 此次兑现的科技创新券资金主要用于补助企业购买高校、科研院所及第三方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费用,同时支持孵化器、众创空间的科技创业服务支出。政策覆盖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连云港市重点产业领域,惠及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占比超八成。 二、全流程监管确保政策公平高效实施 连云港市财政局联合科技部门建立"申报-评审-公示-兑现"闭环管理体系,引入专家评审机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全流程可追溯。2023年申报周期内,累计核查剔除不符合条件项目23个,确保财政资金精准投放。 三、政策杠杆效应撬动社会研发投入 数据显示,科技创新券带动企业研发投入增幅达37%,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56项。某海洋工程技术企业通过创新券购买高校实验室服务后,成功突破深海装备涂层技术瓶颈,相关产品已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 四、长效机制构建区域创新生态 连云港市将创新券政策与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政策形成组合拳,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2家。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政策实施初期实现翻番,政策持续效应逐步显现。 五、未来聚焦产业链创新协同发展 下一步,连云港市计划扩大创新券适用场景,探索跨区域通用通兑机制,重点支持临港产业、绿色化工等特色领域。通过政策迭代升级,进一步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助力建设沿海科技强市。
2025-08-29
-
连云港出台资本市场倍增计划助力高质发展
为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连云港市近期推出专项政策,通过招商引资与培育本土企业双轮驱动,着力扩大资本市场参与主体规模。根据最新规划,当地将实施为期三年的企业上市推进方案,重点提升实体经济证券化水平,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为"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战略目标提供资本支撑。 一、明确三大核心发展目标 该行动计划聚焦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提出到2020年实现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5家,场外市场挂牌企业规模扩展至150家。在行业布局方面,重点推动医药、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板块。通过资本要素集聚,预计带动相关产业链新增投资超200亿元。 二、构建梯次培育机制 建立动态管理的后备企业资源库,每年新增股份制改造企业不少于10家,保持80家以上优质企业处于培育通道。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需求,提供差异化辅导:对初创期企业强化财务规范指导,对成长期企业重点解决融资瓶颈,对Pre-IPO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 三、完善配套支撑体系 计划引进30家专业股权投资机构,构建总规模逾200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同步强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功能,设立专属培育基地,为60家潜力企业提供挂牌前辅导。在政策保障层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优化上市流程审批,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降低企业改制成本。 四、强化区域协同发展 作为苏北地区重要经济枢纽,连云港将资本市场建设与沿海开发战略深度融合。通过组建金融专家服务团,定期开展上市实务培训,已累计培育50余家具备上市潜力的骨干企业。统计显示,当地上市公司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增速保持18%以上,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该计划的实施标志着连云港资本运作进入系统化推进阶段。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有望形成"产业-资本-创新"良性循环,为长三角北翼经济增长极建设注入新动能。
2025-08-29
-
丝路明珠焕新彩 连云港筑梦中亚合作高地
第五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在连云港成功举行,聚焦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多领域务实合作。本次论坛不仅深化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传统友谊,更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各方搭建了高水平的招商引资平台和产业对接桥梁。 一、本届论坛是落实高层共识的重要实践。2024年举办的此次国际会议,集中展现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战略互信的坚定意愿。高层对话确立了陆海联运通道作为“一带一路”示范工程的核心地位,体现了双方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持续深化。 二、连云港枢纽功能获得全方位凸显。凭借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的区位优势,该市已成为中亚国家对接全球市场的核心出海口。港口运营效率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常态化开行的国际班列覆盖中亚全境,多式联运网络实现亚欧主要经济区域的有效连接。“海上丝路航运网”与陆桥通道协同发展,显著强化了国际物流体系的韧性与通达性。 三、经贸合作迈向全产业链新阶段。论坛期间达成的多项协议突破传统运输领域,重点涵盖绿色能源转型、国际产能协作及智慧口岸建设等关键方向。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拓展装备技术联合研发机制;在农业领域建立跨境农产品溯源合作平台;在数字基建方面推动物联网技术在跨境运输场景的规模化应用。这种系统性合作布局正在形成新的区域产业链生态。 四、人文交流构建多维合作纽带。教育合作通过共建科研联合实验室实现技术创新共享,文化旅游领域开发多条跨境特色主题路线,文化展演活动实现常态化互访。青年人才交流计划为区域发展储备国际化人才,体育赛事合作机制提升区域人文影响力。 五、机制化建设保障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港口联盟数据互通平台,实现通关流程标准化;完善跨境贸易纠纷联合调解机制;成立专项投资基金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这些机制创新大幅提升了区域经济要素流动效率,也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连云港的窗口效应正在持续释放,其构建的“港口+产业+园区”联动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实践范式。未来将重点推进跨境数字贸易枢纽建设,探索建立中国—中亚绿色能源合作示范基地,助力区域国家共同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2025-08-29
-
连云港服务业增长领跑苏北迎来招商新契机
连云港服务业展现强劲增长势头,招商引资持续发力,有效驱动了区域经济活力。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创下新高,带动消费、金融等多领域同步提升,彰显城市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潜力。新兴业态兴起和供需改善推动整体服务产业繁荣,为吸引投资夯实基础。 一、服务业整体增长显著。连云港规上服务业收入突破360亿元,创历年同期最高纪录,在苏北地区独占鳌头。这得益于供给侧改革深化,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中小企业汰弱留强,行业格局向龙头企业集中。政策引导下,投资环境改善加速资源整合,支撑服务业核心指标稳步上升,奠定了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石。 二、消费市场表现亮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两位数增长,批发、零售和餐饮行业全面繁荣,需求旺盛推动石油类产品销量大幅跃升。旅游旺季效应叠加市民消费升级,释放了庞大市场空间,进一步激活零售与住宿链。这种趋势表明居民消费信心增强,本地化服务业生态日益完善,为城市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三、金融支持实体能力增强。金融机构积极拓展业务规模,存贷款余额均突破历史高位,流动性充裕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融资通道。信贷增量显著,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提升了投资效率,确保工业与服务业协同推进。这表明金融体系正发挥更核心的支撑角色,强化整体经济结构的稳定性。 四、新兴服务产业快速崛起。科技服务、软件信息技术、教育和文化创意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成为服务业增长的新引擎。创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推动产业智能化与数字化升级,填补传统行业空白。连云港注重政策倾斜培育高潜力领域,此类产业不仅拓宽就业渠道,还提升了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与竞争力。 五、房地产市场发展趋于平衡。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实现大幅增长,供销比例渐近合理区间,供需矛盾缓解带动市场健康运行。市区与县域同步回暖,库存下降显示市场信心恢复,为后续开发创造有利条件。这一动向反映城市吸引力和居住需求提升,对相关服务如物流、设计等形成拉动。 六、招商引资机遇广泛。服务业增长红利正吸引国内外资本布局,重点聚焦物流、科技与旅游等优势行业。政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政策扶持,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带动产业链协作升级。连云港的战略区位优势强化了投资吸引力,为企业拓展提供广阔平台,确保未来增长可持续。 七、综合服务生态逐步成形。服务业的多点开花融合形成强大生态体系,从传统消费到新兴领域,实现全链条高效运转。人才引进与技能提升战略为产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加速服务模式革新。这些因素协同推动连云港经济良性循环,增强了区域枢纽地位与全球竞争力。
2025-08-29
-
连云港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为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升级,连云港市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现代产业集群等举措,全面提升园区创新发展能级。该市聚焦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构建高水平创新生态体系 连云港市重点支持高新区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升级。通过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与省级产业研究院共建专业研究所,鼓励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同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一站式"服务机制,试点外国专家工作站建设,放宽外籍人才工作许可限制。 二、完善企业梯度培育机制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链条,实施专项扶持计划。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周期孵化体系,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加大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力度。 三、打造特色现代产业集群 重点布局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产业链"一链一策"提升工程。前瞻培育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未来产业,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未来社区",打造智慧化基础设施体系。 四、深化开放协同发展模式 支持建设海外创新中心和国际合作园区,鼓励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创新"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合作机制。推动国家高新区与省级园区联动发展,形成区域创新共同体。 五、优化要素保障机制 推行"放管服"改革,实施企业投资承诺制。创新土地供应方式,优先保障科技项目用地。加大财政金融支持,设立专项发展资金,鼓励发行科创债券。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实施动态管理机制。 通过系统性改革举措,连云港市正着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策源地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5-08-29
-
连云港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产业新格局
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进程中,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展现出园区绿色转型的强劲动力。 一、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背景。国家层面由环保部、科技部及商务部联合推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旨在打造经济高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开发区模式。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11年启动创建工作,契合国家战略需求,选择该园区作为示范点源于连云港市地处沿海和苏北地区的关键区位,具备产业集聚和环保升级潜力。通过制定严谨的指标体系,涵盖循环经济、污染治理与园区管理维度,该创建项目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载体。 二、创建历程与关键里程碑。2011年初,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生态示范园区创建工作,2013年获得三部委联合批准建设。随后持续实施系统化工程,包括生态化改造主导产业和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到2014年,通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组评估,32项核心指标实现全面达标,标志着创建工作步入成熟阶段。2015年,园区进入国家验收准备期,这一进程展示了连云港市在苏北地区的创新示范作用。 三、主导产业生态化转型三大亮点。在创建工作中,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三大产业领域,形成独特路径:第一是医药产业的纵向整合,从研发到生产构建闭环链,减少资源浪费;第二是基于新材料领域的创新驱动,推动绿色材料应用与循环利用;第三是新能源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强化港口经济与产城融合。这些亮点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打造生态产业链项目,吸引外资企业入驻,增强产业韧性和可持续性。 四、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与环境管理提升。园区围绕环保目标部署72项重点工程,优先投入生态化基础设施,如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这些工程覆盖废物减量化、能源高效利用等环节,显著完善了环境管理体系。专家评估表明,环境监管能力的整体跃升为创建验收奠定了基础。工程实施过程中,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多方资源,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五、招商引资成果与区域联动效应。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力拉动了招商引资,吸引绿色企业落户,催生新投资与合作项目。联动苏北其他地区,该举措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辐射效应。招商引资的扩大带动了就业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凸显生态园区的经济撬动作用。在连云港市整体发展中,园区绿色品牌提升了对外合作层次。 六、验收准备与未来发展规划。2015年,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验收冲刺阶段,强化跨部门协调机制,旨在通过省级评估与后续国家核查。未来规划包括拓展生态产业链深度,强化科技创新投入,及融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大框架。这为连云港市率先在苏北打造国家级标杆园区提供持续动力,预期将加速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繁荣的协同并进。
2025-08-29
-
连云港中云街道创新举措激发电商创业活力
中云街道积极推动电商创业新浪潮,通过招商引资政策大力吸引投资与人才资源。该举措包括启动O2O体验展示中心建设,并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措施,不仅助力本地企业成长,还带动了整体经济提升。2024年,连云港开发区的电商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一、 中国电商市场在近年持续增长,连云港市依托其港口优势和政策支持,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连云港开发区的核心区域,中云街道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聚焦打造电商生态圈。2024年初,该街道通过招商引资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来投资和企业入驻,为电商创业奠定坚实基础。连云港市的政策导向与地理优势相结合,推动形成了以跨境贸易和本地特色产品为核心的创业平台。 二、 中云街道在2024年全面推进创业支持体系,核心举措包括搭建多维平台和出台优惠政策。这些措施涵盖产品展示、技术支援和供应链共享功能,形成完整服务体系。例如,新启用的O2O体验展示中心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便捷体验窗口,降低运营门槛。政策方面,街道实施办公用房租金减免、税务优惠和资金扶持等策略,这些举措不仅减轻创业负担,还激发了社区创新活力。连云港市各级部门协同配合,确保政策落地精准高效。 三、 优惠政策和平台支持直接推动了创业成果的多元化。2024年以来,中云街道成功培育多个电商品牌案例,涉及跨境贸易、运动装备和生态农产品领域。这些品牌利用共享资源和技术平台,扩大市场影响力。创业氛围的增强带动了网店数量的迅速扩张,促进了区域经济收入增长。成果背后是街道与连云港开发区的整体联动政策,通过招商引资持续注入活力,形成良性创业循环。 四、 未来展望中,连云港市将电商创业作为城市转型的关键路径。中云街道计划深化平台整合与政策优化,例如扩大货源共享机制和提升O2O中心功能,进一步服务创业主体。连云港开发区的长期战略聚焦创新驱动,确保产业发展可持续。2024年的初步成效为未来工作指明方向,通过吸引外部投资与培育本地企业,连云港市电商产业可望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更强位置。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将巩固该区域的商业竞争优势。
2025-08-29
-
上合组织连云港物流园入选国家级示范园区
近日,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名单,成为苏北地区首家获此殊荣的物流园区。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园区在区位交通、规划建设、产业集聚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更为连云港深化对外开放、强化招商引资、打造链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物流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国家级示范园区的战略意义与评审标准 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是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联合推动的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项目,旨在通过遴选具备突出优势的园区,引领全国物流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服务能级。此次第二批示范园区评审涵盖区位交通条件、建设发展规划、货运能力、企业集聚度、仓储配套、服务体系及经营成效等多维度严苛标准,全国仅27家园区通过评审,江苏省仅有2家入选。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的成功入选,标志着其在区域物流网络中的核心地位获得国家级认可,将为苏北地区物流产业升级提供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二、区位交通与规划布局的独特优势 作为连接连云港港区与徐圩港区的关键走廊,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规划面积近45平方公里,坐拥公、铁、河、海多式联运独特优势。园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重要港口城市连云港,紧邻连云港港主港区与徐圩港区,通过陇海铁路可直达中西部地区,依托连霍高速连接全国公路网络,同时衔接烧香河等内河航道,形成"海铁联运、河海联通、公铁互补"的立体交通格局。这种"多港联动、多式衔接"的区位特征,使其成为东部沿海地区衔接内陆、辐射中亚的重要物流节点,为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过境运输提供了天然优势。 三、功能体系与服务能力的全面构建 园区聚焦"基础物流、增值物流、公共物流"三大功能体系,着力发展多式联运、国际商贸、保税物流、加工增值、智慧信息、商务金融六大核心服务功能。在多式联运领域,园区通过整合港口、铁路、公路、内河资源,推动货物"一次委托、一单到底"的全程物流服务;保税物流方面,依托保税物流中心(B型),优化食品、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货源结构,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级;智慧信息服务则以智慧物流信息服务中心为载体,构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货物追踪、运力匹配等数字化管理;商务金融功能通过引入金融机构、贸易服务企业,为园区企业提供结算、融资、保险等配套服务,形成"物流+商贸+金融+信息"的融合发展生态链。 四、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项目进展 近年来,园区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一批关键节点工程加快推进。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专用铁路软基处理、中云台山隧道、烧香河特大桥等项目稳步实施,大岛山路等多条骨干道路基本建成通车,园区内部路网与外部交通枢纽实现高效衔接。在功能性设施方面,智慧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一带一路"商贸物流展示中心等"一平台三中心"项目同步推进,将进一步完善园区信息服务、展示交易等公共服务功能。值得关注的是,园区专用铁路工程被纳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港口集疏运建设项目库,为提升铁路货运能力提供了政策与资金保障。 五、物流产业集聚与经营成效提升 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园区物流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保税物流中心通过优化货源结构与服务流程,高附加值货物占比持续提升,监管货值实现稳步增长;公路港港口公路货运平台上线运营,推动公路甩挂运输业务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内河港积极深化区域合作,联合苏鲁豫皖10家内河港口建立港际联盟机制,开通至淮安、蚌埠等地的内河集装箱航线,累计开行数十航次,完成内河集装箱运量突破千标箱,有效激活了内河物流通道潜力。在国际合作领域,则以中哈合作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铁路装卸场地基处理等前期工作,大宗散货交易中心、保税仓等项目加快建设,海运快件项目顺利落地,为拓展国际物流业务奠定了基础。2017年,园区完成投资近1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培育,为后续发展积蓄了动能。 六、未来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服务定位 获评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后,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区位与功能优势,聚焦三大发展方向打造国际经济平台。一是提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物流通道效率;二是强化招商引资与产业培育,吸引更多物流、商贸、加工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三是深化"一带一路""通道合作体系建设,加强与中亚国家及沿海港口的联动,拓展过境运输、仓储物流与国际贸易业务场景。通过持续优化服务环境、创新运营模式,园区致力于建设成为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国际物流枢纽、贸易合作平台与产业集聚高地,为连云港打造"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2025-08-2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